
柴油機是內燃機的一種類型,是一種將燃料燃燒釋放出來的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能量轉換裝置。柴油機是發電機組的動力部分,一般由曲軸連桿機構與機體組件、配氣機構與進排氣系統、柴油供給系統、潤滑系統、冷卻系統和電氣系統等組成。柴油機總體結構一般包括上述幾大系統,但由于氣缸數、氣缸排列方式和冷卻方式等不同,因此,各種機型在結構上
柴油發電機工作原理 原理
當活塞在氣缸中移動時,活塞頂處在氣缸中的最高位置稱為上止點(或稱上死點);活塞頂在氣缸中的最低位置,稱為下止點(或稱下死點)。活塞沖程:上、下止點之間的最小直線距離稱為活塞沖程(或稱行程),通常用S表示。曲軸與連桿大端的連接中心到曲軸的旋轉中心之間的最小直線距離稱為曲柄的旋轉半徑。工作容積:活塞從上止點到下止點所掃過的氣缸容積,稱為氣缸工作容積(或稱活塞排量)。壓縮比:新鮮氣體吸入氣缸后充滿了整個氣缸,即占有氣缸總容積,而氣缸總容積則包括燃燒室容積和氣缸的工作容積。壓縮比的大小,說明氣缸內的空氣(或混合氣)經壓縮后體積縮小的倍數,也表明氣體被壓縮的程度。壓縮比越大,表明活塞運動時,氣體被壓縮得越厲害,其氣體的溫度和壓力就越高,內燃機的效率也越高。
在熱力過程中,只有在“工質”膨脹過程才具有做功能力,而我們要求發動機能連續不斷地產生機械功,就必須使工質反復進行膨脹。因此,必須設法使工質重新恢復到初始狀態,然后,再進行膨脹。因此,柴油機必須經過進氣、壓縮、膨脹、排氣四個熱力過程之后,才能恢復到起始狀態,使柴油機連續不斷地產生機械功,故上述四個熱力過程稱為一個工作循環。若柴油機活塞走完四個沖程完成一個工作循環,稱該機為四沖程柴油機。如果活塞走完二個沖程完成一個工作循環的柴油機稱為二沖程柴油機。目前,柴油發電機組配置的柴油機都是四沖程機。
進氣沖程:進氣沖程的目的是吸入新鮮空氣,為燃料燃燒作好準備。要實現進氣,缸內與缸外要形成壓差。因此,此沖程排氣門關閉,進氣門打開,活塞由上止點向下止點移動,活塞上方的氣缸內的容積逐漸擴大,壓力降低,缸內氣體壓力低于大氣壓力約68~93kPa。在大氣壓力的作用下,新鮮空氣經進氣門被吸入氣缸,活塞到達下止點時,進氣門關閉,進氣沖程結束。壓縮沖程:壓縮沖程的目的是提高氣缸內空氣的壓力和溫度,為燃料燃燒創造條件。由于進、排氣門都已關閉,氣缸內的空氣被壓縮,壓力和溫度亦隨之升高,其升高的程度,取決于被壓縮的程度,不同的柴油機略有不同。當活塞接近上止點時,缸內空氣壓力達(3000~5000)kPa ,溫度達500~700℃,遠超過柴油的自燃溫度。
膨脹(做功)沖程:當活塞上行將終了時,噴油器開始將柴油噴入氣缸,與空氣混合成可燃混合氣,并立即自燃,此時,氣缸內的壓力迅速上升到約6000~9000kPa,溫度高達(1800~2200)℃。在高溫、高壓氣體的推力作用下,活塞向下止點運動并帶動曲軸旋轉而做功。隨著氣體膨脹活塞下行其壓力逐漸降低,直到排氣門被打開為止。排氣沖程:排氣沖程的目的是清除缸內的廢氣。做功沖程結束后,缸內的燃氣已成為廢氣,其溫度下降到(800~900)℃,壓力下降到(294~392)kPa。此時,排氣門打開,進氣門仍關閉,活塞從下止點向上止點移動,在缸內殘存壓力和活塞推力的作用下,廢氣被排出缸外。當活塞又到上止點時,排氣過程結束。排氣過程結束后,排氣門關閉,進氣門又打開,重復進行下一個循環,周而復始不斷對外做功。相對而言,柴油發電機工作原理比較復雜,希望上面的簡單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