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質底質不好
發病池塘多見于水質發黑、發渾。這類池塘藻相差、藻類缺乏,水體偏瘦,光合作用弱。小龍蝦長期在這種條件下生存,容易引起缺氧、吃食差而造成體質虛弱,同時不好的水質底質更容易滋生病原菌,從而使小龍蝦發病。
2. 密度過大、投料不足
小龍蝦密度一直是養殖中一個不可控的因素,今年密度問題更加嚴峻。老塘口早期蝦苗長勢慢、規格小,不利于起捕和出售,造成了今年密度的增加;新養池塘投放重量與去年相當,殊不知今年苗種規格小,往年放苗規格一般在80-120頭/斤,而今年放苗規格在150-200頭/斤,放苗的尾數比往年增加一倍。
養殖密度高,再加上投喂餌料不足,小龍蝦會因搶奪地盤或是食物而相互爭斗,甚至相互殘殺,從而導致成活率很低,感染病菌的幾率及病菌傳播速度卻大大增加。
3. 管理操作不當
管理操作上,放苗以及用藥不當都是龍蝦發病的因素之一。放苗過程中,運輸時間長、運輸框中蝦苗密度過高、放苗前后未解毒抗應激以及放苗后未及時消毒,這些都為小龍蝦發病埋下了隱患;用藥上,早期施肥使用未發酵完全的有機肥(農家肥以及密封性差的氨基酸肥),給池塘帶來了大量的致病菌。
4. 天氣影響
小龍蝦生長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大,每次下雨降溫、風向轉變以及無風悶熱天氣,都會出現小龍蝦不同程度上草爬邊的現象,這是小龍蝦應激過大的表現,每次應激都會使小龍蝦體質下降一點,應激次數多了發病也就開始增多。
針對小龍蝦五月魔咒,通過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大咖,養殖一線的技術服務人員一起進行技術交流總結,我們得出一些病害防治思路,希望為廣大養殖戶帶來幫助,具體防控思路如下:
1. 外調水,減少應激
病害的發生與養殖動物、病原菌以及環境息息相關,因此水體環境改善的過程也是病害防治的過程。在水體環境改善方面:
① 改善水質,建議使用微生態制劑+有益的藻種(硅藻、小球藻等),既分解了水體中的亞硝酸鹽、氨氮,又增加了水體中的有益藻類,提高水體肥活嫩爽度;
② 改善底質,建議使用好的底改劑,分解底層多余的有機質,降低底部耗氧的同時,減少病原菌的滋生。
這樣給小龍蝦充分營造一個舒適的水環境,減少應激。
2. 內保健,防病先強體
很多池塘在沒有發病以及輕微發病的時候,開始內服進行防病、治病,而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在殺滅病菌的同時,對小龍蝦機體免疫力造成傷害。過量的使用必須經過肝胰腺代謝出去,反而加重了肝胰腺的負擔,使小龍蝦本來就脆弱的肝胰腺更是雪上加霜,甚至成為小龍蝦大面積死亡的導火索。本著體質強、抗病能力才強的原則,增強小龍蝦的體質才是減少疾病爆發、五月魔咒的關鍵,因此在小龍蝦飼料中長期添加膽汁酸,有助于強化小龍蝦的肝胰腺功能,確保肝胰腺健康,充分消化吸收飼料營養物質,排出內毒素、藥物毒素,提高免疫力,同時也是保證了小龍蝦順利脫殼,健康生長。
總之,外部營造一個良好的水環境,內部打造一個健康的肝胰腺,二者相結合,才能小龍蝦的五月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