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識別技術,就是通過計算機與各種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為特征,來進行個人身份的。生物識別的技術核心在于如何獲取這些生物特征,并將其轉換為數字信息,存儲于計算機中,利用可靠的匹配算法來完成驗證與識別個人身份的過程。
多家銀行試水生物識別
日前,攀枝花市商業銀行發布消息稱,在全國首推掌靜脈存取款業務。據悉,簽約了“掌靜脈”識別業務的客戶,在該行的ATM設備上選擇“掌靜脈”,輸入預存手機號,再掃描手掌靜脈,輸入密碼,客戶即可辦理存款、取款、轉賬、查詢等業務。整個過程可以實現無卡化辦理。
據介紹,這項技術是攀枝花市商業銀行與富士通公司聯合打造,運用血色素吸光特性取得掌靜脈近紅外線影像,只有活體才能識別。據悉,銀行客戶到銀行柜面注冊本人手掌靜脈數據,設定手機號碼,與綁定,即可在安裝有手掌靜脈識別模塊的ATM設備上實現無卡取款。
民生銀行日前也推出了手機銀行指紋支付服務。據悉,民生手機銀行個人版或小**息)時,客戶還是需要去銀行。
該銀行人士認為,指紋、虹膜等技術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同時,這些技術的使用目前更多還是在本地使用,還沒有解決遠程支付的問題。
此前,央行曾發布過關于遠程的征求意見稿,準許商業銀行探索遠程的路徑,但要求銀行要自證安全。
前述華南地區銀行人士認為,相對來說,人臉識別方面,利用攝像頭掃描就相對容易,只需要配備一個手機即可解決,可以大面積推廣使用。但目前也不能證明這個技術就能保證安全,且監管部門也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標準。未來,這些技術的使用可能更多的還是要規定其適用一定的業務范圍,更加復雜或者額度更大的業務辦理還得去柜臺。